第四百二七章 一个小村的崛起-《大明次子》
第(1/3)页
朱朗七天之后离开了应天,回到了登州,不是朱朗不想待在应天,而是登州这边事情实在是太多了,朱朗要在登州造出两个深水港,还有造出两个造船厂,跟着还要补充兵源。
这些事情都是关键的事情,所以一点都不能马虎。
当然了,登州自从有了朱朗之后,所有移民的日子也好过了起来,朱朗了让这些移民尽快定居下来,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解脱,给他们分发了很多耕地用的农具,种子和耕牛等,还减免三年赋税,真正做到“藏富于民”。
并且朱朗还建议朱元璋,在河南等地设立司农司,专门负责移民屯田,不管是流民还是农民,只要开荒种地,这片土地就归其所有,这一系列政策,让农业生产得到恢复。
在这些举措的帮助下,登州也开始渐渐的繁华了起来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桑鱼村...这里是登州的一个小山村,本来桑鱼村的村民都是很苦的,有多苦?
呵呵...在制作精良的宫廷剧中,演员身着华丽奢靡的丝绸罗缎,走起路来翩翩生风,让人目不暇接。现实生活中,一些汉服爱好者甚至将汉唐宋明等制式汉服作为常服,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分量。
在物质和精神消费飞速增长的当下,出现这种情况不足为怪;但在现在的大明,即使朱元璋已经很努力了,但是能穿得起这类衣服的人,实在是寥寥无几。
养蚕吐丝是一项流传已久的手艺活,但因为全程是人工操作,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,所以绸缎丝绢只是上层人士的专有品,普通家庭是用不起这类贵重物件的。
考虑到棉花和麻布都是广泛种植的作物,成本较低,所以多数古代人的衣着通常讲究“冬穿棉,夏穿麻“。
然而,麻布的透气性很差,在炎热的三伏天穿着麻制的衣服,不一会儿就容易汗流浃背。男性还好一点,不受封建保守思想约束,可以选择打赤膊或者挽起衣服。
但对于女性而言,身体是不能随意裸露的,即使是在夏天还是要用长衣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。
就算是名门望族的夫人小姐,夏季穿纱也至少要穿3层以上,并搭配裹胸和内衣,否则很容易走光。
可是更多的还是没有衣服穿,桑鱼村的大多数百姓,以前一家仅仅只有一条裤子,甚至是没有裤子,再说吃,俗话说“民以食为天“,中国人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历史已久,并领先世界养殖家禽家畜,给人印象就是非常会吃。
当然,这种精致的饮食方式也仅限于大户人家,一般家庭连温饱都是问题。
古代粮食稀缺,农作物产量本身就极其低下,加上年末要给政府上交赋税,被地主征收地租,农民一年到头能收获到手的粮食基本上微乎其微;如果遇上水灾旱灾战争,就更是所剩无几了。
即使是在盛唐,如贞观年间,百姓一日三餐也只能喝稀粥,就这还算是小康水平。
更别说现在还是洪武年间,要知道元末的灾害才刚刚结束,桑鱼村的食物,烹饪是不放油的。况且粮食都是粗粮,没有精面精米,制成的食物相当粗糙甚至难以下咽,再搭配上无油的菜,恐怕没几个现代人能吃得下去。
住的地方就是更加的差,比起现在无坚不摧的钢筋混凝土,桑鱼村使用的茅草黄土简直不堪一击。那些富丽堂皇的府邸豪宅,都是用木梁架起的结构,搭配上砖块,造价十分昂贵,并不是人人都能负担的起的。
平民的住所都是由茅草堆砌而成,能用黄土加固就已经相当不错了。茅草屋构造简单,抵抗性能低下,遇上大风天气容易坍塌,在雨天也会出现屋顶漏水等现象。
房屋内部条件也很简陋,没有功能特定的分区,没有舒适的家居电器,基本上吃喝拉撒都聚集在一起,艰难程度可想而知。
但是现在,桑鱼村已经大不一样了,现在的桑鱼村,土房已经没有,换成的都是一间一间的砖房,一栋一栋的,按照规则排着。
吃的碗中也有精米和猪羊肉了,穿的虽然不是绫罗绸缎,但是也是家家有衣服穿。
第(1/3)页